美丽潮河
| 招商动态 |2016-06-04
潮河镇位于五莲县东南部,距县城34公里。东邻胶南市,南靠日照市,西、北分别与本县魏家乡、叩官乡接壤。总面积44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为丘陵,间有小块平原。土壤多为棕壤土、潮土两类,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能力。全镇26个行政村,4300户,18500人。还有泸县潮河镇。另在四川省有同名潮河镇。
1基本情况
潮河镇位于五莲县东南部,距县城34公里。 东邻胶南市,南靠日照市,西、北分别与本县魏家乡、叩官镇接壤。总面积44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为丘陵,间有小块平原。土壤多为棕壤土、潮土两类,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能力。全镇26个行政村,4300户,18500人。
该镇环境优美,四大河流汇集于此,水资源异常丰富,气候四季分明宜人,自古素有“水陆码头”和“小江南”之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该镇多为丘陵,间有小块平原,传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板栗、茶叶、黄烟、丰产林等五大产业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目前,拥有茶园 9500亩,蔬菜冬暖式大棚4000亩,板栗园18000亩,丰产林15000亩,生态、绿化经济林38000亩。
2建制区划
编辑
潮河镇因潮白河流经境内而得名。潮河镇原为日照县所辖,1943年解放,同年建政,为日北县潮河 区;1945年10月,日北县撤销,划归藏马县,设第三区;1947年5月建立五莲县,为五莲县潮河区;1958年1月撤区建潮河乡,同年10月成立潮河人民公社。1984年4月社改乡时,从潮河划出20个村成立魏家乡,原潮河人民公社更名为潮河镇。2000年12月,撤销魏家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潮河镇,镇人民政府设在潮河镇驻地;
3工业状况
编辑
2003年4月,山东农用车有限公司落户潮河镇,潮河镇开始建设日照市出口贸易加工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建设发展以机械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2005年4月改名为日照市北加工区。2006年改为山东五莲工业园区,2009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
2002年之前,镇工业规模较小,全镇共有规模企业2家,个体私营户137户,工业总收入1200万元,财政收入243万元。日照市出口贸易加工区建设以后,工业企业不断增加,2003年五征集团等企业相继落 户。到2005年末,全镇工业企业25家,投资总额达到3.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4未来规划
近年来,该镇坚持“特色立镇、生态建镇、开放兴镇、工业强镇”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利用潮河镇“临港近海靠路”的区位、生态、资源和政策优势,立足日照,依托青岛,面向园内外开展招商引资。为把该镇建设成现代化一流水平的沿海开放示范镇,规划出了以机械制造、加工贸易、高新技术、汽车工业、生态科技、商贸居住和行政中心等为特色的七个功能园区,城区规划面积 20平方公里。五征工业园、台湾工业园,遨游工业园,绿色庄园葡萄酒,日照永吉食品有限公司、钜鑫钢带、驼鑫轮胎、彬可机械、陆港建材等等多个过千万元的项目纷纷落户。规划建设的日潍高速公路经过潮河镇,并将设立工业园出口,建成的新潮石路使该镇面临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该镇正朝着“环境生态 化、经济工业化、农民富裕化、社会文明化”的目标阔步前进。
5自然资源
潮河镇环境优美,四大河流汇集于此,水资源异常丰富,气候四季分明宜人,自古素有“水陆码头”和“小江南”之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该镇多为丘陵,间有小块平原,传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板栗、茶叶、黄烟、丰产林等五大产业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目前,拥有茶园9500亩,蔬菜冬暖式大棚4000亩,板栗园18000亩,丰产林15000亩,生态、绿化经济林38000亩。该镇坚持“特色立镇、生态建镇、开放兴镇、工业强镇”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利用潮河镇“临港近海靠路”的区位、生态、资源和政策优势,立足日照,依托青岛,面向园内外开展招商引资。为把该镇建设成现代化一流水平的沿海开放示范镇,规划出了以机械制造、加工贸易、高新技术、汽车工业、生态科技、商贸居住和行政中心等为特色的七个功能园区,城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五征工业园、日照永吉食品有限公司、钜鑫钢带、驼鑫轮胎、彬可机械、陆港建材等等多个过千万元的项目纷纷落户。兴建中的日照市北工业区和建成的新潮石路使该镇面临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该镇正朝着“环境生态化、经济工业化、农民富裕化、社会文明化”的目标阔步前进。
6民俗风情
纸扎
纸扎,融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纸扎艺术入五莲的确时间已无考。据洪凝村一位老者讲,清道光年间,他的家祖就从事纸扎工艺,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五莲县从事纸扎的有数十家,主要分布在县城驻地洪凝和杜家沟、潮河、许孟、于里、汪湖等乡镇。解放前多扎牛、马、轿、柜、聚宝盆、摇钱树、莲花台和人物,用来祭奠和陪葬者。有时也扎风筝,有天宫、八卦、凤凰、刘海、蝴蝶、燕子和嫦蛾等。还扎制彩灯、龙灯。平时多办喜事和建新房的人家作装饰,如扎天棚、美化洞房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纸扎”艺术,吸收姊妹艺术之长,又放新的异彩。从1981年开始,五莲县文化馆、图书馆联合举办春节灯谜会,各村选送的纸扎彩灯,形象各异,争奇斗艳,煞是好看。1986年,洪凝村创作了“双龙戏珠”纸扎艺术品。两条龙盘绕在两根柱子上,中间一颗宝珠,龙旁彩云缭绕。该艺术品仅高一米,造型别致,寓意深刻。1987年春节,五莲县供销社扎制一辆龙形彩车。两条巨龙扎在汽车两边,车动龙动,摇头摆尾,犹如真龙腾云驾雾,观众随车围绕,纷纷喝彩称赞。
起花楼子万盏灯
五莲山区,每逢新年春佳节或喜庆之日或开业庆典之时,均点放焰花、鸣放鞭炮。鞭炮焰花的品种繁多,故有“滴滴金儿小爆正(即爆仗)、大花雷子烟爆正”以及“正月里,正月新,起花楼子万盏灯”等民谣流传。“起花楼子万盏灯”指的是民间放“杆花”之说。“杆花”即民间的焰花艺人精心制成变化多端的焰花故事,用木杆架起连续燃放的组合焰花。“杆花”在汪湖、许孟、于里、洪凝、街头、潮河、户部等乡镇均有传闻。据考证,五莲地区自明末清初就有放“杆花”的传说,距今约有300余年的历史。1915年农历二月二日在仁旺“柳树底”放过一次“杆花”,除临近村民蜂拥围观外,还吸引了潍县、安丘、高密、诸城、临沂等地观众。这次杆花共用了5根竖杆制作,前4根各长4米,每根杆顶都罩有伞灯,杆中各缚一根长4米的横杆,两端各有杏花、桶花、梨花、斗花和风火轮,称之一杆四坠,第五杆高6米,6层横杆,6层花。燃放起来,有的好似“群蝶比翼”,婀娜多姿;有的恰如“天女散花”,争奇斗艳;还有的象礼花束束,霞光闪烁,五彩缤纷。古老的传统焰火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怒放出新时代的异彩。
龙灯舞
亦称耍龙灯。器具由竹木和布扎制成的,一般9——12节,长约20余米。表演时一人持一节,每节安上蜡烛,近几年安上干电池灯泡,舞时飞光流影,大大的提高了动作的幅度。动作多为翻滚、跳跃、跑大小步等,以示龙的旋转飞腾、驾驭风云的姿态。龙灯前有一人持“引珠”,引导巨龙做出穿云破雾之状。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有“龙抬头”“金龙翻身”“添鳞”“龙头钻龙尾”“龙盘窝”等套路。舞至高潮时,龙头口喷烈焰,俗称“龙吐火”。此时,龙身金光闪烁,上下翻滚,如腾云驾雾,场面热烈而壮观。更为独特是高兴镇的“三节龙”,由三位姑娘各擎头、身、尾一节,上下左右回旋翻舞,独具风格,河山乡的人变龙,先是各色伴装的高跷队入场,耍到高潮时,领头几人先抬起三人架起早已备好的龙头,后面三人抬一人依此展开龙衣,高跷队立即变成巨龙。杂耍队伍多以龙灯为先导,每到一个村庄,庄内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相迎,名曰:“迎龙头”。若本庄有龙灯者,也要舞出庄外,以示礼节,也有的意在与对方一比高低。杂耍队伍庞大的,在舞龙灯时常常伴以狮舞、水族舞,演出龙狮斗、水族闹海等热烈场面。
高跷舞
高跷舞俗称踩高跷。跷采用硬质圆木制作,其下圆上扁,中间有一跷踏,两个为一副,高约0。6米。表演时,脚蹬脚踏,并用布袋把脚及小腿绑在跷踏、跷杆上,外套花裤,或穿特制长衫。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多者四五十人。建国前只限男性参加(有的男伴女)。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加盟且逐年增多。高跷队通常扮成一组或几组神话、戏曲中的人物,如“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打鱼杀家”等。也有的以秧歌为主,如常见的有“捕蝴蝶”、“张老背老婆”“大锔缸”等小杂剧和小演唱。高跷舞讲究队形变换,其基本变换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条龙”、“剪子股”“大八字”“麒麟送子”这种队形一般都在闹市区和隆重场合出现,动作难度较大,表演时,众人将一人卧姿托起,形似麒麟状。高跷舞的伴奏乐器较全,除锣鼓打击乐外,还有唢呐、笛、笙、京胡、二胡、三弦等乐器。最常用的锣鼓经有《一马锵》、《一封书》、《幺二三》。